为了解决标准缺失、滞后、交叉重复等问题,落实“加快制造强国建设”,工信部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15年版)》之后,出台了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18年版)》。
无人车间、远程控制、实时追踪……当前,“让制造更聪明”的智能制造,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、驱动力,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。然而“智能制造、标准引领”,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印发的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18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(2018年版)》)提出,到2018年,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,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;到2019年,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,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,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。那么,此次《指南(2018年版)》有何新变化?它的出台将对生产企业和智能制造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?
满足需求 新智能制造标准落地实施
当前,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在加速发展智能制造,我国也不例外。《2017—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》显示,预计到2020年,智能制造年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。
“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,推进体系初步形成,央地联动,确立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并行推进的发展路径;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,一批技术装备、工业软件填补空白,初步建立起智能制造标准、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。”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。
不过,辛国斌也指出,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,有利于制造业智能转型的生态体系还有待健全。必须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。
但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,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。为了解决标准缺失、滞后、交叉重复等问题,落实“加快制造强国建设”,工信部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15年版)》之后,出台了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18年版)》。
工信部科技司调研员甘小斌强调,智能制造标准化是今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,社会各界应协同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;同时要求标准化工作务求实效,打破行业界限,加快标准制定;政府指导解决好基础共性标准,并根据市场需求,发动行业协会开展团体标准研制。
聚焦前沿 标准体系建设不追求“大而全”
从2015年到2018年,我国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一直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进程,调整、改进、完善。《2017—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》显示,我国正初步建立起与国际同步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,建成100多个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。
“可以看出,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并不是追求一个‘大而全’的体系,而是聚焦在数据、通信和信息等方面的有限目标体系。比如它与机器人等行业标准体系之间有交集,但相互之间不是覆盖的关系。”有业内人士认为,《指南(2018年版)》主要解决标准体系完善,以及标准在全制造业领域推广应用的问题。
占领先机 企业应加快应用和标准建设
那么,《指南(2018年版)》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?对于生产企业来说,应加快行业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建设,占据领先地位;还要考虑新技术等的应用,以满足未来两年的需求。
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建设统一和完善对于行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。如工业互联网是实现设备、产品、人等互联互通的多种异构网络的集中组网,缺少统一标准导致设备不能兼容,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的信息系统也可能因标准不统一而无法集成,不同厂商产品程序兼容和互联互通存在很大问题。
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领先于国际、国家和行业标准的“领航标准”。在新兴智造产业领域,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,提升自己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,并向高端化发展。